导语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陪读万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7925人进行过一项数据调查,其中62.5%的人表示“中国式陪读”较为普遍,84.9%的人表示自己身边就有很多陪读的家长。调查的样本数量不算多,但结果显而易见——中国的“陪读制度”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且会长期存在。

01

“病态”的陪读

焦虑的家长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陪伴参与的一种行为。作为孩子坚实的后盾,家长的关心陪伴本是一种稀松平常且温暖至人的事情。但在我国,陪读往往被贴上负面的标签,人们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甚至衍生出“中国式陪读”这一专有名词。

当家长都在陪读时,他们到底在陪什么?-黑板洞察官网

目前,中国的陪读已经发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地域。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调查发现,我国有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且城市家庭中的陪读占比可能更高。值得一提的是,起初“中国式陪读”只是由于城乡教育之间的客观差距,而催生出的一批远离乡村的陪读人群。这些人因为现实所需不得不远离家乡,来到城区去陪伴子女读书,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彼时,中国的陪读更多是透露出些许的无奈和辛酸。

发展至今,在“万物皆卷”的当下,中国的陪读似乎也变了味,也在内卷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从单纯陪伴孩子学习,到为孩子洗衣、做饭、安排出行等诸多方面,陪读的内容覆盖面越来越广。为了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选择购买价格不菲的学区房陪读;甚至不惜放弃国内安逸稳定的生活,漂洋过海去国外陪读。陪读的形式越来越“新潮”,令人大跌眼镜。

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心急如焚”辅导孩子学习而走红的视频。谈笑之余,背后映射出的是家长愈发严重的教育焦虑。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其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家长因不能为孩子购买到理想的学区房而感到焦虑。

多年来,为了抢占优质的教育资源,学区房的价格年年上涨。以北京为例,一些比较好的学区房价格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元一平方米,甚至个别学区房炒到三十几万元一平方米。加之各类名校、名师等抢手的教育资源,无不使家长们焦虑倍增,生怕一个选择不慎而毁了孩子的前程。因此,家长们宁可挤破头皮也要抢到一所“天价”学区房,在所不惜的辞掉工作甚至牺牲一切更是成了“理所应当”,似乎只有陪读才能让他们暂时缓解这份焦虑。

当家长都在陪读时,他们到底在陪什么?-黑板洞察官网

此外,家长对孩子的应试与升学追求迫切,经常秉持“孩子只做分内事,学习之外父母担”的错误观念,使得“陪读大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种急于求成的焦虑心理,使家长过分注重孩子成绩的提高,却忽视其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陪伴产生依赖,渐渐丧失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孩子患上“公主病”“玻璃心”的一大原因。

陪读的战线不断在拉长,成本也在与日俱增,这些成本不能简单地用数字和金钱来衡量。尤其对于那些不惜重金选择跨区/国转学,辞掉工作全职陪读的家长,他们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姿态来成全孩子的未来,这里面的成本恐怕难以估量。然而,不计其数的投入,全方位无死角的陪护,取得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很多时候,换来的更多是孩子的不理解,亲情的疏远和家庭的矛盾,最终影响孩子的未来。

02

存在即合理

切莫走极端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对孩子的关心是源源不断的,陪读现象也不会因为百般的诟病而消失。万物皆有度,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地看待陪读问题,更不可以极端的方式进行陪读。

当家长都在陪读时,他们到底在陪什么?-黑板洞察官网

“我就退群怎么了”,前段时间在教育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重新引发了人们对陪读的思考。抛开事件始末,从陪伴孩子学习角度看,这是一种有失冷静的陪读行为。其实,正确的陪伴有助于孩子地成长。正面的看,陪读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提高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

更重要的是,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时候,学习都是辛苦且枯燥的,也会伴随大大小小的挫折,学生总会有感到崩溃、沮丧的时候,难免会有放纵、消极的想法,做出错误、出格的事情。如果此时家长陪在身边,就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给孩子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平和的方式带孩子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孩子的求学之路上,家长应是一剂“预防针”,为孩子及时有效的引导方向。而非一块甩不掉的“膏药贴”,像看管犯人一样时刻监督着孩子。过度的陪读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而言,陪读意味着父母可能会失去工作,家里的经济也会因此拮据。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如果一旦成绩没能如愿,油然而生的愧疚感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和质量。

前文所讲,过度陪读还会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孩子一旦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的能力必然会丧失。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单单是凭借分数高低,当孩子步入社会之后,更看重的是他的人品和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很可能在陪读这个摇篮中被父母“厚重”的爱扼杀。

03

距离产生美

莫让陪读的爱“泛滥”

当家长都在陪读时,他们到底在陪什么?-黑板洞察官网

电影《银河补习班》片段

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们应把眼光放长远,适度的放手让孩子徜徉在新鲜的世界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人生方向,不要让自己的爱变成伤害和负担。正如电影《银河补习班》那样,父亲没有过度的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而是和孩子一同成长,为其引领方向指明道路,最终将孩子培养成才。

从大多数陪读的家长身上不难发现,他们基本都存在一个通病——“力有不逮 欲加于孩”。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中反映着自身未尽的心愿和遗憾。看着子女身处优质的教育时代,难免联想到自己当年留下的遗憾,希望通过孩子的求学来实现弥补。所以,每一位陪读父母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他们对自身学业遗憾的心有不甘。

因此对待“过度”陪读问题,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可以理解,通过子女实现自己未尽的遗憾也无可厚非,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应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上,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能力,不要将自己的“爱”强加于孩子,成为束缚他们发展的枷锁。

此外,我们应从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下功夫。客观地看,过度陪读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资源不够均衡导致的。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毕竟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学生数量众多,现有的资源依旧很难完全满足教育需求。

不过国家已经在开展优秀教师换岗、轮岗制度等一系列手段措施,争取最大程度上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教师1732万人,数量在五年内增长了12.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也表示,“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可见目前我国教育资源正在不断调整,已有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在线教育持续向好,也有效缓解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教学、远程互动教育等方式,读书学习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家长不远万里陪读的行为也就变得不再那么必要。整体来看,科学合理的陪读需要政府和家长共同努力,政府在结构上加强资源合理分配,促使家长养成合理的教育观;家长要直面内心,正视陪读问题,把握好陪伴的分寸尺度。

结语

如何做好父母,是一个值得家长们深思的问题。面对林林总总的“中国式陪读”问题,家长要做出冷静的思考以及科学的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攀比从众。采取极端的方式更不可取,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一管到底。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陪读”这门艺术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家长不断摸索,才能悟出其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