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伍素文 

2月15日是2019年考研成绩公布的日子。“对于别人,明天是情人节,对于考研人,可能是暴风雨前夜。”2月13日,李岩(化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此形容自己忐忑的心情。

考研成绩公布的前几天,李岩和她的研友们焦虑到了极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成了众多考研人放榜前夕的常态。

2018年,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无论是考研增加人数还是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

等初试成绩公布后,其中考得不错的考生就会着手准备复试。“这是一项讲究实力和运气的技术活。”李岩说。之所以说需要“运气”,是因为相比于单纯以分数说话的初试,研究生复试的考核形式更多样,评判标准具有一定主观成分,不确定性更强。

受访专家认为,由于复试涉及到高校、导师、学生等不同利益群体,从流程的规范透明,到主体责任的落实等,研究生复试在各个环节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间。归根结底,一切为了促进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

为什么会有复试“黑屋说”?

对于辞职专门考研的李岩而言,准备初试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自己租房学习的,在家完全学不进去,所以是一个人的战斗。考前感冒了三次,薅下来两根白头发,非常焦虑。”

面临考研成绩的公布,李岩虽然觉着“没戏”、害怕,但还是难掩迫切之情。这两天,微博热搜时不时会出现“考研”相关字眼,让不少考生觉得心慌。虽然教育部明确2月15日出成绩,但在这之前,坊间还是出现了不少宣称能够提前代查成绩的“小广告”。

一般来说,考研成绩公布后,教育部将在3月中下旬公布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线)。34所自主划线院校则会在3月陆续公布初试分数线。这是考生进入心仪学校的基本门槛。

此后的3、4月,各大院校将进入研究生复试时间。如果说初试侧重考查学生的一般能力、专业基础等,复试则侧重考查其专业素养、创新潜质及综合素质等。

看着网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复试攻略,李岩也会在专业面试要穿什么衣服、需不需要提前联系导师等问题上纠结。这位耿直的山东姑娘也会担心传言中的“黑幕”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真的‘水很深’,我既然已经跳进池子里了,要么游,要么等死,当然得拼了。”她说。

由于复试考核形式更多,且评判标准具有一定主观成分,考生之间常会讨论哪些学校“水比较深”、自己非名校“出身”是否会影响被录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对现有招生制度的不安。

为什么关于复试的各种传言层出不穷、人才选拔与公正性之间难以有机统一?有观点认为,在追求公正时,通常只能以分数来判断人才;而在追求优秀时,通常因为复试公正公平机制不完善、监督缺失或缺位,导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出现人情招生、暗箱操作,甚至权钱交易等违规或违法现象。

一位曾在广州某211高校任职的大学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复试公平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对导师来讲,招收研究生,他更看重的是这个人能不能帮我做事,能不能一起做学问。做学问就是师傅选徒弟,学术越往上走就越带有主观的成分,尤其是文科绝大多数有流派之分,所以这个事情你很难去讲绝对公平。”

守住公平公正的招生底线

研究生招生复试形式包括笔试和面试,但具体比重如何分配,根据各招生单位公布的具体政策,不同学校之间还是有所区别。

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一位考研“过来人”介绍,中传新传专业的复试分为三个部分: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和英语口语,在这三个模块中专业面试所占比重最大,起决定性作用,专业笔试则次之。事实上,很多高校也是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

研究生复试是否应该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考试内容或形式的改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整个考试不要搞得太复杂,要简洁,专业性要强。研究生招生考试如果不专业,即使招生规模和考试量很大,学校最终还是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从学校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向来在研究生报考中拥有较高人气。这从报录比(即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反映该专业的考研难度)中可见一斑。正常难度的学校,其报录比通常在10-20之间,而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的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其2017年报录比甚至达到了57.50和58.00。

而从专业来看,由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2015-2018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连续数年成为报考专业的前三甲,成为考研报考的最热门专业。此外,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也非常受欢迎。

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使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竞争度下降,录取率提高。但是,一些热门专业,如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报录比相对较高,考研难度依然很大。

为促进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平,教育部曾在2006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专门强调注重复试选拔公平公正公开。在其出台的年度研究生招生文件中,也明确各招生单位不得出台歧视性或其他有违公平的规定,充分发挥复试综合考核作用。

在加强对复试公平的监督举措上,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复试全过程要录音录像,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复试现场巡查,参加复试学生名单、拟录取考生名单等信息要通过招生单位网站向社会公布。

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利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平台”统一公开研究生招生录取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储朝晖认为,保证招生考试的公正公平,最关键的明确学校、招生部门、导师等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

此外,高校还应该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公认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复试选拔办法,对复试过程信息的全程公开保证程序规范透明、加强对导师招生自主权的监督等方式,努力促进研究生复试公平公正。

(编辑: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