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实验课里的“双减”
导语
“双减”后,校内提质增效成为又一发展重点。部分地区明确要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实验教学等工作助力“双减”。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依附于日常课程,如小学科学课、物理、化学等等。没有“一席之地”的实验课从无到有、再到开足开齐,历经了怎样的变化?未来我国中小学实验室将会如何发展?
01
鸡蛋是应该用来做实验还是吃掉?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研究者就曾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以优化中国课堂,其中就包括探究式、发现法进行教学。但此类方法更适宜供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学者进行钻研探究,而不适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此后几十年间,我国众多学者不断引入众多国外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探讨,以求寻找最适合中国国情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要求全国各地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搞好实验教学。实验,在当时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此都很陌生。首先,绝大多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接受的就是传统教育,他们也将这种教育形式延续下去,教授学生。“新形式”的加入,对已经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有所固化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难以快速适应。且没有充足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实验课程,缓慢发展。
2001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根据新课程重视实践与实验教学的要求,加强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并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学生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两年后,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首次明确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给教师和学生指明了方向: 探究到底是为了什么,探究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成探究要求。此后,科学探究得到了全国性的推广实施,但部分教师仍没有将科学探究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究其原因,除了课时紧张和教师能力不足外,还有就是来自纸笔考试的压力。大到高考,小到随堂测验,都是纸笔测试,学生成绩成为束缚实验课实施的枷锁。
2009 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要求把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和使用效益。乡村中小学实验相关教育得到进一步改善。
02
实验考试,用应试打败“应试”
凭借 20 多年间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实验课已经走进了大大小小的学校当中。在新课改背景下,实验课也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实验教授学生知识,无疑是目前体验、参与感、记忆性极强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实验教学装备、教室配置在不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各地实验教学的保障经费也各有不同。实验室设备还需要定期更新升级,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与结果的准确性,这也又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且实验课大多依附于理化生的科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院校都缺少专人负责有关于实验室内的大小事宜。努力成为高使用频率的实验教室,却变为了“灯下黑”的无人管领域。
另外,在高年级应试教育压力之下,大面积实施实验教学好似在“浪费时间”。除必需的实验项目,教师很少会主动增加。应试教育漩涡下,2019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发布,表示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切实扭转忽视实验教学的倾向。明确在 2023 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从考试端助推实验课快速发展。随后,在 2021 年间,全国已有近 20 个省份或其地市出台了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实施细则:
虽然实验操作在中考中的总体分数占比不高,但已经表现出实验在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在早年间的部分地区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已经加入了实验部分。但受限于考场设备等,实验考试的最终呈现形式仅存在于报告中。实验操作能力与规范,没有在考核之列。换句话说,就算不实验,学生也能够“模拟”答出这样一份答案已知的答卷。
若将实验操作规范与否纳入考试成绩,则阅、判“卷”难度加大,需要求监考老师、考试场地、数据传输(文字、图片、视频数据)能力进行进一步要求。2021 年 5 月,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团体标准《实验操作考评系统技术规范》,明确将 AI 评分纳入实验操作考评技术体系,将 AI 评分的应用历程按探索期、试用期和实践期三阶段稳步推进。但不同地区之间的评分标准差异、实验可选择的种类、应用仪器类型型号繁多,均对 AI 阅卷产生难度。目前,全国还没有完全采用 AI 进行正式考试的案例,走在创新应用前沿的上海、深圳等地仍采用教师评分作为主要考评手段,AI 评分仅作为辅助手段在小范围内开展试点。
03
那些 3 岁就开始的实验课
在校园之外,“双减”之前,有能力的 K12 线上培训机构,将实验课程搬到线上,通过全真模拟实验等方式,加深学生实验操作印象;还有一类机构则是将用户群体锁定在 3-12 岁,进行趣味科学实验课程,培养相关学习兴趣,如鲨鱼公园、小牛顿科学、Dr.s 赛先生等等。
“双减”后,猿辅导推出 STEAM 科学教育品牌南瓜科学;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培优转型素质教育,提供科学实验等课程。作为非学科培训,STEAM 科学培训在教育行业整体压减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入局者。
火热与乱象并生。2020 年夏天,浙江绍兴一无证培训班,聘请大学生当老师,做科学实验意外爆炸,6 个学生住进 ICU。少儿科学实验中的潜在危险一时间难以完全清除。前不久,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出台《浙江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试行)》,首次对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做出严格规范。科学实验应安排在专用教室进行,其场地、设备、安全等要求需与中小学校实验室要求一致。
实验课程的安全隐患不仅存在于校外,校内实验同样存在风险。伴随着教育智能化发展,部分学校将 VR/AR、3D/4D 打印、虚拟仿真等与实验教学相融合,如进行全真模拟解剖青蛙、在 AR 技术下重现自然现象等等。利用科技手段,规避实操实验带来的安全隐患。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能力自研相关技术,只能借助教育装备服务商。但其设备对于许多学校来说售价昂贵,多数学校设立的创新性实验室,只能针对单一或单一类型实验进行设备创新。
对于教育装备服务商而言,智能化实验教学没有确定且规范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服务商自身,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尝试探索。同时,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学生或教师的使用体验、教学效率不如传统实验方式,适得其反。技术难点、课堂应用效果、软件设计等等都需要教育装备服务商在未来逐一攻破。
结语
起初作为素质教育推进的实验教学,未来或许也会如体育等课程一样,在中考等考试中逐步增加分数比重。通过分值这一“原始”方式,不断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多样化智慧教育新技术,极大地刺激着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实验效率。但归根结底,实验本身还是在为学习新知服务。未来或许还将有更具趣味、简单易懂的学习形式出现,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变的永远则是教育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教学理念的积淀与教学思想的更新。
参考资料:
[1]黄琭琰, 杨圆, 邹斌. 改革开放40年来探究式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J]. 教育观察, 2019, 8(30):3.
[2]《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