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前暑期已经过半,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有一批学子即将迈入高中校门,开启人生一段新的章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高中是学生走向大学殿堂的跳板,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建立完善一所高中(尤其是普通高中),相当于铸造了一把通往更高学习境界的密钥。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教育上一向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黑板洞察梳理了近些年北京普通高中学校的相关数据,试图呈现首都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变化发展。

01

近五年学校增加40余所,

城六区增速渐缓,近郊区势头上扬

新建、合并、更名、撤销…北京普高的多年变迁-黑板洞察官网

今年 5 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 2022 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名单。相较去年,学校总量增加了 20 所,数量从 2021 年的289所来到了 309 所。其中,城六区增加 4 所、近郊区增加 13 所、远郊区增加 2 所,经开区增加 1 所。

具体而言,城六区中的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四个区相较去年总量没有变化,数量分别为 30 所、33 所、40 所、9 所。其中,东城、西城、石景山的学校名单没有明显变化,朝阳区的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已不在今年名单中,新增的学校是北京市朝阳区博雅学校。城六区的另外两区海淀区和丰台区学校数量小幅增加,海淀区增加 3 所,丰台区增加 1 所。

近郊区方面,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这六个区分别有 4 所、13 所、21 所、16 所、15 所、12 所总计 81 所学校位列名单之中。其中,除门头沟区之外,其余区均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州、顺义两区分别增加 1 所;房山区增加 2 所;昌平区增加 3 所;大兴区在一年之内新增 6 所学校。远郊区方面,除密云区保持去年 4 所不变外,平谷区、怀柔区、分别增加 1 所和 2 所,延庆区则较去年减少 1 所。此外,燕山地区维持近几年 1 所的数量没有变化。

总的来看,近几年北京普高学校数量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在 2021~2022 年出现一个小高潮。通过统计,北京普高学校数量在 2017 年和 2018 年有 266 所,但从 2019 年开始增长,数量上升 10 所来到了 276 所;2020 年继续增长 8 所,来到了 284 所;2021 年又增加 5 所,总共 289 所;而今年则增加了 20 所之多,数量首次突破 300 所。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总量上升的过程中,虽然城六区与近郊区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是总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势头上看,两者却有所不同的,前者从 2019 年开始,每年增量分别为 8 所、7 所、4 所、4 所,增幅渐渐放缓;后者则从前几年平均每年 1 所的增量,大幅上涨到今年的 13 所。由此可见,北京郊区尤其是近郊地区,近一两年正在快速发展基础教育基建水平,全力拉近与城市中心地区的差距。

02

优质资源依旧集中“东西海”

但已经开始向外延展渗透

不可否认,受北京城市先天散射性发展影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所难免,进而导致名校等优质资源“扎推效应”明显,多集中分布在东城、西城、海淀三区。根据 2022 年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的优质高中学校校额到校招生计划显示,今年北京市共有近百所优质高中,其中只有东城、西城、海淀、朝阳四区数量上双,分别为 13 所、11 所、15 所、11 所。四区总计达到 50 所,占比已经过半,其余 14 个地区优质高中数量仅在个位区间。

新建、合并、更名、撤销…北京普高的多年变迁-黑板洞察官网

再从评选维度和要求进一步收紧的“示范性高中”看,今年北京共有 74 所示范性高中,但数量上双的城区只有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分别为 12 所、15 所、11 所,总计达 38 所,约占整体的 51.35%。此前在优质高中领域上双的朝阳区已来到个位数,只有 7 所的数额,其它 16 个地区示范性高中的数量均未达到 5 所。

新建、合并、更名、撤销…北京普高的多年变迁-黑板洞察官网

因此,如果仅从数据面上看,北京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主要还是集中分布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东、西城以及教育强区海淀;朝阳、丰台等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优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它地区普高学校的发展相对这些区还有差距,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市中心核心功能的逐步外迁,近远郊区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也在逐渐由内向外渗透。尤其在南城计划、回天计划、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计划、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发展规划推动下,北京普高学校也在一点点地诠释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的发展路径。前文提到,这些年北京近、远郊区正在快速发展基础教育基建水平,全力追赶与城市中心地区的差距,其背后就可见“东西海”等市中心教育大区强区的身影。

以 2022 年为例,今年房山区交道中心校和交道中学合并为首都师范大学未来实验学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也开始招收高中班;昌平区新增的 3 所学校,分别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顺义区新增加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学校;通州区也增加了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此外,像远郊区的平谷今年则新增北京市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学校。

03

分校、附属、XX校区的背后

也是一所所“本土”高中的落寞

有增即有减,对郊区而言,众多分校、附属中学、XX 校区拔地而起焕然一新的背后,则是一所所区域“本土”高中的落寞与沉寂。更多城区教育资源的“下沉”,也势必对郊区一些更加偏远的农村学校造成冲击。虽然这是教育资源再分配、再利用所必须经受的阵痛,是教育系统发展升级的必然结果,但也难免令人心生唏嘘之情。试想一下,自己曾经寒窗苦读三年的母校,多年之后已更名改姓甚至不复存在,还是会有所触动的。

新建、合并、更名、撤销…北京普高的多年变迁-黑板洞察官网

通过梳理北京近郊区普通高中 2012 年至今前后十年的发展变迁,能够清楚地发现一些区在普高教育上已发生明显的“去本区化”。其中以昌平、房山、通州三区最为典型,有不少学校经历了更名、合并,甚至一些学校已经被撤销普高招生资格,不再承担高中教育的功能属性。

具体来看,十年以来,房山区有 6 所学校已发生变化,或改名、或合并、或撤销;昌平区有 7 所学校发生变化,其中像昌平区第三中学、昌平区小汤山中学、昌平区第二中学分校已不在如今的普高名单之中;“变脸”程度最大的当属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经过十年,通州区已有 11 所学校不在如今的普高名单之中,通州区第二中学、通州区第三中学、通州区第四中学、通州区潞州中学等名字已不在填报志愿之内;此外,像大兴区的第五中学、第八中学、榆垡中学也“变了脸”。

未来,北京的教育资源势必将会更加均衡化,尤其随着各区高中“城区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全市学生的普高率也会逐渐从“城区高,郊区低”演变为“郊区和城区一样高”的格局。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看作是“本土”高中产生的最后余温,也是给广大校友留下的一丝怀念。

结语

总的来看,北京的普高这些年在有意识地“去中心化”,不论从建校数量还是从资源倾斜程度上看,都在向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发展。虽然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和不适,但正所谓不破不立,相信只要大方向正确,结果不会令人过多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