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最初的 17.2 万人次跃升至今年的 1144.2 万人次。从十几万到上千万,教资报考人数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增速之迅猛不由得令人惊叹。那么,这些年来,我国教资考试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报考人数为何年年水涨船高,社会所重点关注的“双减”问题对其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01

报考人数一路攀升,竞争程度日趋白热化

近几年,我国教资考试热度持续攀升,从报名人数看,2016 年~2020 年这五年间,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增加了 730 万,涨幅超过 280%。其中,2016 年报名人数为 260 万人;2017 年为 310 万人;2018 年为 651 万;2019 年为 880 万人;即使在上半年停考的 2020 年,也有 990 万人之多。

时间来到最近两年,虽受“双减”政策影响,教资报考人数在 2021 年出现短期波动,但基本也与 2019 年水平相当,仅仅略低于前一年。而今年则再创新高,人数突破千万大关,来到了惊人的 1144 万,已迫近高考报名人数(2022 年高考报名人数为 1193 万人)。如果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与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全面实行的十年前相比,今年报考人数已是当年的 66.5 倍,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从十几万到上千万,普通人的终其一生,却是“教资考试”的十年一剑-黑板洞察官网

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格认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以 2021 年为例,在 880 万报考的考生中,共有 191 万人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较 2020 年增长近 30%。此外,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认定教师资格人数在 160 万以上,较“十二五”年增长约 37%。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通过考核的人数有所上升,但由于报考总人数的几何增长,教资考试通过难度不降反增,竞争日趋激烈。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落实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2019 年高考成绩前 30% 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由 2018 年的 18.3% 提高到 33.4%,教师岗位的竞争不言而喻。

另据《中国教育报》统计,自国考试点开始后举办的 11 次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中,笔试累计参加人数约 515 万人,合格人数 180 万左右,通过率仅为 30% 左右;面试累计参加 192 万人,通过面试 134 万,通过率不到七成。如果单独看个别年份,数据可能更低,像 2019 年共认定发放 199.6 万本教师资格证书,取证率约为 22%。

02

难度增大、人数众多,教师职业为何还备受青睐

上文可见,这些年我国教资考试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教师职业的门槛显著提高。此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要求自 2017 年下半年开始,各试点省份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需要增设更多学科。其中,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增设“心理家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小学类别面试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小学全科”学科。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 2020 年接受《人民教育》杂志采访时也表示,要严格要求教师“职业入口”。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使教师这个职业拥有如此魅力,纵使层层选拔也无法阻挡人们对其向往。

1. 薪资、待遇等内在驱力

不可否认,优厚的薪资待遇绝对是吸引人们报考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政策角度看,国家在大力扶持教师行业。2017 年,国务院印发施行《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从十几万到上千万,普通人的终其一生,却是“教资考试”的十年一剑-黑板洞察官网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鼓励支持各地创新教师编制、职称、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举措,明确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高教师待遇保障。

国家不仅高度重视教师的薪资,在教师“减负”问题上同样如此。2018 年全国“两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要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后续,国务院出台《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到扎实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

2. 就业、升职等外在推力

当下,求职难、就业难已成社会普遍共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表示,我国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 1600 万人,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 1076 万,是历年最高。尤其环境下行背景下,一些企业甚至知名大厂裁员屡见不鲜,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压力。

面对不甚乐观的就业形势,数以千万的求职者(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倍感焦虑,此时报名考证无疑是一剂“解药”,而教师资格考试即是其中的一味。许多人抱着“技多不压身”“少一证不如多一证”的心态报考,毕竟多一张证书就意味着可能多一条职业选择的道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稳定是教师行业吸引年轻人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多个证多条出路”观念的加持下,越来越多大学生涌入了“教资”潮。

相关业内人士也表示,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让更多人实现教师梦,因为它不限专业、年龄、师范类,给了更多人选择的机会。即使知道教师资格证最后不一定有用武之地,还是有很多人在“考证热”的大环境下乐此不疲,对报考教资证持开放态度。特别站在家长视角,教师职业具备先天认同属性,往往大力支持子女报名参考。

03

“双减”可能只是“插曲”,“教资热”或许还将持续

去年,“双减”政策出台,业内一部分人士认为我国教资报考热度可能会有所降温。事实也确实如此,伴随培训机构部分教师转岗,部分地区教资报名人数有所下降。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社考办数据,2021 年下半年北京地区教师资格笔试近 9.2 万人报名,与上一年的 10 万人相比有所下降。北京可以看作“双减”之年多数地区教资报考的缩影,上升到全国即当年教资热出现小幅“降温”。

到了今年,随之“双减”政策持续落地,后教培时代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稳固,教资报考再次回归原有水平。相关人士表示,短期看,“双减”落地或许会成为影响教资考试报考的新型因素,因为教培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客观降低。但长远看,“教师热”现象大概率将持续。首先教师的薪资待遇提高是不争的事实,未来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在不断加深。并且,随着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教师资格证已然成为编外教师上岗的“硬通货”,报考需求将只大不小。

从十几万到上千万,普通人的终其一生,却是“教资考试”的十年一剑-黑板洞察官网

2018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同年 8 月,国家又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2020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将教师资格证列为学科类培训人员备案的必备材料。

此外,根据教育部 2020 年底认定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员 3693 万人次,以及近期发布的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专任教师 1844.37 万人等数据,预测目前我国教师岗位可能还需进一步补充,教资报考的热情将持续。

结语

不论是人们所热议公考热、考研热也好,还是本文所探讨教资热也罢,都是当下社会多种形势交织相错下的产物。作为深处其中的人来说,应从本心出发,避免成为“当局者迷”之人。而对于不参与其中的看官而言,也应理性发声,不能以“旁观者清”姿态居高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