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门大开,

灵魂失窃

高尔基曾提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抛开修辞和隐喻,从杠精角度看,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了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像工程师建筑大楼一样,塑造一个灵魂。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会徽:毕达哥拉斯相信,宇宙与灵魂的奥秘蕴藏于数学几何之中

可是,万一这座灵魂建筑的图纸不慎遗失,被坏人捡到,怎么办?这时,这栋楼已无私密安全可言了:灵魂场域成为别人的跑马场;谁想入侵一个人的灵魂,那么想法设法搞到这个人的工程图纸——教育数据即可。

教育数据失窃,听起来比卧室进贼还可怕。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时代,在各家科技公司或媒体的再三呼喊中,似乎已经到来在即。这大概是我们离自古以来“工程灵魂”的梦想最近的一次。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图片来源:IMDB。2017年纪录片AlphaGo世纪对决,美版海报

而教育,它涉及到“人性”的培养和知识的传递,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更为接近。人的心灵的每一次微小的运动,是否能通过数据观测并干预?这个过程是否像1+1=2一样精准无误?换句话说,灵魂的奥秘,是否能被数学堪破?

这些问题至今尚无确切答案,因为说破天未来毕竟都还没来。但大数据时代,我们的信息会被更多的采集,我们的教育甚至行为方式,也注定和大数据匹配交融。阻挡人类的进化大潮是要挨千刀的历史罪人,但是,在这大潮流到来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先做一些预防性准备。教育机构有自己的打算,我们作为个人,要怎么办?

 

02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

为未来灵魂工程时代做准备,迎面而来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便是:这种工程将给学习者带来什么?

人工智能的演进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持,而拥有这些数据的,除了国家,就是那些如谷歌、FB这样的大公司。所以,要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深,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现在那些搞教育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什么。

通过网络搜索得知,“教育大数据”相关的项目大概有90余个,大多都在做面向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大数据服务。这些服务都有什么?“AI赋能、智能教学、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这些词,相信大家早已屡见不鲜了。这是大数据引入教育的“结果”,那么中间过程是怎样操作的? 我们可从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个简单猜测。

目前,互联网教育公司对学生的数据收集集中于这几点(引自腾讯云数据猿):

  1.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数据,比如课堂教学、考试测评、网络互动等。

  2.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采集到的数据,比如学生的家庭信息、学生的健康体检信息、教职工基础信息、学校基本信息、财物信息、设备资产信息等。

  3.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采集到的数据,比如论文发表、科研设备运行、科研材料采购与消耗等记录信息。

  4. 在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数据,比如餐饮消费、上机上网、复印资料、健身洗浴等记录信息。

据韩国某互联网教育数据分析公司负责人称,大数据“让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家公司收集并留存了学习者的教育相关数据,并建立起了个人的终身教育记录库。该公司表示,“基于学习大数据分析学情,针对个体特点设计更适合的升学方案,同时生产个性化学习内容。”听起来和一般广告上的说法别无二致。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检索了20万字+的与教育数据相关的新闻资料,其中,提及“个性化”之处有53次;“规范”这个词出现了133次;“引导”59次;“效率”和“成绩”各28次。

答案呼之欲出:通过数据的规范,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并引导其走上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数据让教学变得更高效,为什么?看以下这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新闻,我们就能感受到原因:“浙江某中学试行“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通过教室内安装组合摄像头,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阅读、书写、听讲、起立、举手和趴桌子6种行为赋予不同的分值,结合学生高兴、反感、难过、害怕、惊讶、愤怒和中性7种面部表情,经大数据分析计算出课堂实时考勤数据、课堂专注度偏离分析、课堂行为记录等。”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图片来源:微在

据校方称,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老师能够根据孩子的听课状态调整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进。”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图片来源:微在

教学内容改进与否,我们尚不确定,但是,对于这种现在这种“智慧化提升效率” 的教学方式,一本书早有预言。哲学家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他认为,对身体的控制是规训得以运行的开始,这种关于身体细密到无孔不入的规则,让规训变得“高效”。福柯指出,“在接受教育规训的时候,单一主体逐渐消灭;学校对身体的控制,始于坐姿和站姿的训练,包括写字的姿势、走路的姿势、身体与书桌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距离等。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福柯,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台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提到,在这种对身体柔和但持续不断的目光监督下,“人人都会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

那种“目光监督”,我们可将其类比为摄像头,监控措施一旦部署完毕,随至而来的,便是“灵魂成为身体的监狱”。在学生不断的自我调整下,“机构对人的管理也更加高效和简单”。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监视与规训:1785年,哲学家边沁设想了一种“圆形监狱”,在这种设计中,犯人被无死角暴露,监视和管理的成本大大降低,而如今“透明化”的互联网社会,正是此设计的翻版隐喻。

规训,在学校教育的语境中是个中性词。它的意思是“把一个人从这种状态转换成那种状态,通过教育、规训和惩罚”,规训中,蕴含着使人产生变化的力量。大数据的加入,使教育方(学校、教师)“管理和指引”的效率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行为和精神双重指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改变人生”。

但是,这真的能实现教育个性化吗?按照韩国那家公司的介绍说明看,在数据化的教育中,个性的标准似乎不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界的数据分配。简言之,这是针对每个个体的规范化教育。个性教育,只是教育规训的手段更加便捷、更加针对个体了。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某校家校联系群。图片来自微博用户:噗通噗通少女心欧欧

这是个性化的学习,还是个性化的规训?教育内容是否有改变呢?成效又如何?在这种不间断的数据考核下,孩子的创新性是否会遭到损害?有待考量。

 

03

用科技规训人性

但规范化的教育并非坏事。从某方面讲,规范化教育使效率提高,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教育的公平,降低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位大数据教育工作者说,“(大数据)让不同地方的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做准备,进而实现“千人千面。”

而且,规训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康德谈教育:“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指的就是保育、规训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指导。”学校作为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并非没有好处:它使规训加强,提高了教育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了规范化的教育。

福柯的研究表示,学校,自古到今,都一直是规范化的评价盛行的地方:学校里的规范化裁决以惩罚、奖励、肯定、矫正、批评、表扬等微观形式广泛存在着。人不可能不接受教育的规训。

只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规范化裁决被大数据推演到了极致,这种“塑造人格、工程人类灵魂”的场所正受到来自机器数据的步步侵蚀。

去年,Facebook遭遇数据泄露丑闻后,一名剑桥分析公司员工指出,该公司秘密分析了大约5000万FB用户的资料,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政治宣传来影响选民投票。这件事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特朗普赢得了美国2016年的总统大选。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FB隐私泄露门

如果通过数据能分析出一个人的性格,那么,FB丑闻暴漏后剑桥分析公司员工所说的“制定个性化的政治宣传并影响选民投票”这波操作,看起来也并非那么难。

而学校入网,精准到每个表情动作的学生数据信息被上传至云端,它们再与学习成绩、心理变化、成长的过程互相参照——这也许将是一个比FB还要精准的数据库。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剑桥分析核心员工

规范化的后果,是教育隐私更加容易被收集,信息泄露的后果,将也会更加严重。在《隐形帝国》中,国际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说:“脸书(facebook)只是根据按赞的动作,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的种族、个性、性向、政治意识形态、感情状态和药物使用情形……”

教育,作为底层的、最根本的文明社会标志,是人塑造自我认同、政治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途经。通过教育数据的规训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左右其价值取向,并非天方夜谈。我们至少可以说,大数据加教育,使人的灵魂被“工程塑造”的机会大概率增加了。

谁掌握数据,谁就有了一种神奇的魔力:不说操纵美国大选,但至少有影响他人喜好爱憎的能力。教育隐私数据一旦被泄露,我们“灵魂处处是bug,心底处处是漏洞”的时候大概也就不远了,我们可先行畅想那个“美丽新世界”。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2019年筹拍中的新电影:脱欧 无理之战。讲述了数据操控下美国大选、英国公投,主角为“黑客脱欧推手”卡明斯。

另外,一些图谋不法利益的黑客也往往盯准涉世未深的学生。2016年有则报道“学生被诈骗背后数据贩卖:几分钟黑进教育局网站”,此事件中,被骗学生被骗90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身亡,其父母伤心欲绝住进医院。警方的后续调查虽找到了犯罪分子,但在信息泄露越来越严重,且“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这很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上述新闻事件的根源,仍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学生隐私的保护措施太弱,数据被精准泄露的学生,在不法分子眼中如待宰羔羊。

而且,有些人不仅要谋财,直接目的就是“要你命”。2017年俄罗斯有一个“蓝鲸”死亡游戏如病毒般蔓延全球,俄《消息报》网站称,截至同年9月,已有50万余人参加了“自杀小组”。这款游戏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诱导人自杀,目标群体即是“孤僻”“成绩差”“自卑”“缺爱与温暖”的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被一步步渗透,心灵被一步步扭曲。这个游戏是如何筛选投放目标的?据外媒推测,一方面是通过FB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另一方面,即是根据学校成绩之类的教育信息。

这款游戏的开发者是位心理学博士,其操控青少年自杀的行径,就其手段来说与剑桥分析别无二致:同样是通过渗透思想以达成目的。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蓝鲸游戏标志,由Pearson Scott Foresman – Archives of Pearson Scott Foresman, donated to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所以归根结底,在互联网社会,数据是一种权力,尤其是关于教育的数据:通过它,将既定的伦理规范和价值标准灌入人的思想轻而易举。

不可否认,规范化为学校管理带来了高效便捷,但于此同时,学生的个人隐私也完全暴漏在了摄像头之下。规范化、模块化的管理,使学生的数据更容易被收集记录在案;反过来,学生的数据被收集的越多,校方就越容易对他进行针对性的规训管理。

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关于教育的隐私搜集,以及之后的数据规训,这是不是一个正向循环?问题关键不在于教育数据被用到何处,而是它的使用是否侵犯了大众的隐私权、大众是否拥有数据使用情况的知情权以及更重要的:数据本身的删除权。

 

04

教育隐私保护情况

国内、国外

教育数据隐私如此重要,我们要怎么保护它?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就个人信息利用问题发表观点——“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让使用者受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图片来源:搜狐 媒体训练营

做什么事情呢?我们不知道。如何界定愿不愿意呢?没有明确的法律标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不是愿意与否的问题:生存在安装一个点外卖的软件都要“读取联系人信息”的环境中,面对教育数据对“灵魂”的工程,我们是否还留存有选择的权利?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图片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与用户之间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由来已久,不仅是百度,其他也相差无几,只有在法律的高度进行限制,才能打破这种局面。中国的数据隐私保护法律,建设到何种程度了?

  1. 2011年1月,工信部颁发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文件指出,“当个人信息主体有正当理由要求删除其个人信息时,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及时对相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2. 2016 年 1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网络安全法》,确认了个人对网上信息的删除权:“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对隐私保护作了间接性的要求,但根本性的的法律建设还有欠缺。关于教育类数据的隐私保护还稍显空白,而相比其他领域,教育类的数据隐私保护,更加迫在眉睫。

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金矿”的时代,隐私保护的立法可谓阻力重重。大数据的潜在价值,也在不断刺激着公司对个人信息的全力挖掘。打开应用商店,随便安装一个软件,在安装过程中即可感受到这种信息挖掘的程度之深:联系人、短信、通话记录、位置…… 大数据时代,法律对隐私的保护力度正在下降,因为信息本身就有许多模糊暧昧的领域尚待界定申明。

而且,“权利”有人争夺,市场才会逐渐走向正常。相比国外,我国民众的隐私意识不够强,这也是一部分原因。

灵魂工程千篇一律,教育数据1K几毛

图片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家长和学校们对学生数据隐私问题的关注正在日益增长,提出这样的议案是系统解决这些忧虑的第一步,同时我们依然要确保科技可以继续给教育行业带来积极的变革”,美国信息安全部长波利斯,对其国民信息安全问题如此描述。在美国,保护学生隐私的具体实施规范已经基本形成:

  1. 一是学区与学校层面的数据隐私保护规范。联邦教育部多次面向学区和学校发布学生在线隐私保护指南,帮助识别在线服务运营商的市场化和广告策略,评估应用程序的安全控制水平,并对数据收集、使用、挖掘、共享、转移等细节问题提供实践范例。

  2. 二是家长与学生层面的数据隐私保护规范。如“未来隐私论坛”(FPF)出版的《家长保护学生数据隐私手册》,向家长阐明与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哪些机构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学生数据,家长在保护数据隐私方面的权利,以及相应的法律申诉办法等。

  3. 三是在线服务运营商层面的数据隐私保护规范。如美国软件和信息业协会(SIIA)发布的“学校服务供应商保护学生信息隐私和安全的实践案例”,就面向服务商解释教育的目的、透明度、学校授权、数据安全、数据泄露等事项。这些指南规范了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的实施。

引自:大数据时代美国的教育大数据战略与实施[J]. 王正青,徐辉.  教育研究. 2018(02)

 

05

个性化的学习,

还是个性化的规训

在科技数据推动下,我们的教育可能的未来是什么?

电影《少数派报告》描绘了一个可预知未来的世界,罪犯在犯罪之前就会被逮捕受惩。这样的极权社会,正是法制建设过度滞后于科技发展的结果。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被规训大概是不可避免的,大数据引入教育,这将引导我们的孩子走向何方?

目前,高考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中,当未来“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时,(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或早或晚),规范化、数据化、机械化的教育培训,也许将告一段落。然而,当现有的以分数和成绩为标准的教育体系改变的时候,素质教育培养的“方向性、引导性”,就会成为一个新的关键问题。素质教育与人格培养息息相关,而大数据的滥用,也许会将加剧不合理的规训行为:这种教育没有指向解放,反而一步步沦为驯化的工具。

高考改革逐步完成后,数据规训的目的从「分数」到「素质教育」,即一步步从某个既定的标准到性格、品位和灵魂。灵魂在数据的规训下自我设限,画地为牢,反而成为身体的“监狱”。有数据的助力,规训人类何其容易。最坏的情形,是这样。

“不仅是知识的累计,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那时还会存在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人的社会化,培养出有效率和生产力的社会成员。但我们所期待的教育,不是塑造出一批规范流水线式的社会产品,它更应该以尊重人性为基础,指向国民人格与精神的独立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