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改革开放,人才学的建立与发展
导语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宣布组建校管科研平台——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设立全国首个“人才学”硕博交叉学科点,计划开展多学科、交叉型研究,为国家和地方人才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那么,人才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和人们熟知的教育学相比有何异同,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01
于争议中诞生,人才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的人才学发端于 20 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国家开始将发展重心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但与此同时,在十年“特殊时期”造成的人才短缺背景下,“人到用时方恨少”成了制约社会前进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意识到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人才和人才问题加以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于是,人才学研究应时代需要开始逐步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人才学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学术界是存在争议的。当时普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教育界的主流看法,“教育学即是人才学,没必要再单独成立一门新的学科”。但有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学涉及的领域是教育学难以全部囊括的,其中除了人才培养,还有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乃至人才规划、人才战略等,这些方面是仅靠教育学理论难以解释和指导的,应该加以细化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79 年国庆前后,首都学术界举行国庆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专门划分出一个小组来讨论人才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问题。当时童大林、于光远、吴明瑜、敢峰等著名学者是学科的主要支持者和组织者。前湖北大学人才研究室主任雷祯孝,在会上阐述建立人才学的理由,进一步说明教育学与人才学的区别。
进入到上世纪 80 年代,学术界陆续出现了一批研究人才学的著作,如上海叶忠海教授的《人才学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彭文晋教授的《人才学概说》、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通讯院长的《人才学通论》等,这些著作已初步形成框架体系和专门研究方法,为后续人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人才学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一时期其研究开始向多方位开拓,一是专门人才学得到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如裘克人主编的《政工人才学》、王元瑞著的《领导人才学概论》、戴铭久等主编的《外向型经济人才学概论》等;二是人才交叉学科进一步涌现,相继 40 多部著作问世,如《人才哲学》《人才地理学概论》《人才解放论》等。
此外,这一时期开设人才学课程的高校已有上百所,其中像国防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河海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人才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多层次教学特点。并且,人才学教学不局限于全日制教育,干部培训、继续教育等领域,均将纳入岗位培训的课程之一。
新世纪后,党和国家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学发展又进入到新的阶段,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人才理念和重要文献,迎来了一波学术高潮。在此期间,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先后举办了以“人才价值”、“人才规律”、“人才创新”为主题的人才学论坛,出版了《中国人才学研究新进展》(上、中、下)。现如今,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全国首个“人才学”硕博交叉学科点,人才学的建设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02
另一种“教育学”?人才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才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现代学科,人才学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兴学科。有意思的是,就像学科建立之初一样,这些学科中,人才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仍最为微妙。二者的区别,也是许多人所关心和好奇的。
具体而言,人才学和教育学既有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殊途。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人才学和教育学的理念是一致的。但同时,人才学不仅要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才如何进一步发展,以及成才以后如何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同时,人才的成长,教育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更多情况下,教育学只是给人才的成长打下了基础,真正成才往往不是在受教育阶段。
以常见的公立校教育为例,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一定都能成为人才。也就是说,学校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后续不一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能力进而成为大才。因此,如果说教育学是希望把学生都培养成为合格的“人”,那么人才学则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培养成“才”。
再从人才学自身定位出发,其是一门研究人才运动现象,揭示人才运动规律,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化,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关于人才的组织开发和社会开发,即对于人尽其才的钻研。具体包括对人才的预测规划、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用配置、使用激励、保护,以及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等研究。
并且,人才的最终成型受到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如家庭的熏陶、个人的努力、实际工作的锻炼等等。尤其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背景下,加强人才研究与建设中国特色人才学学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
03
分化、深化、交融,人才学的方向与未来
人才学 40 来年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就学科发展本身而言,经过这些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系统的学科体系;在人才理论的创新方面,从早期人才学基本概念范畴的构建,到人才创造最佳年龄、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区域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的理论创新,贡献了思想和理论资源。
而在人才学理论成果领域,当前成果形式的论著、论文数量比较可观,且形成了一批人才学学科带头人队伍,培养了一批批研究生人才,大多数省份都有人才学的研究组织。在对国家及社会的贡献方面,目前国家颁布的众多关于人才的战略政策,都能看见人才学理论知识的影子,是业内相关专家直接参与的结果。
在整个学术体系中,由于涉及到多种学科的交融,人才学促进了各个领域人才问题的研究,间接促进了各个学科的丰富性。面对未来,人才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忠海指出,人才学学科的建设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人才学存在研究机构和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领军人物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人才学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扩大研究机构和人员的数量、提升质量,加强交流与联合。可以根据人才学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特点,既从多部门、多领域去考虑建设问题,又从专业性建设的角度考虑专门设置与专门培养的问题。
尤其在当前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中,人才学研究需要为人才发展创新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一般认为,新时代人才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新方向——一是一体化创新,二是生态化创新,三是数据化创新,四是集群化创新,五是人本化创新。其中,大数据创新作为一种方法论,将对传统的人才工作方式将带来一定的冲击,诸如人才发现、人才管理、人才评价、人才预测、人才规划都可能带来颠覆性变革。
可以预见,人才学科体系的不断分化、深化是发展的基本趋势。今后还要促进人才学学科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发展,这就需要深化现有的人才学科,不断更新,乃至促成“科学革命”;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建设新的人才学科,比如人工智能人才学、金融人才学、外交人才学、国际组织人才学等。
结语
纵观人才学 40 来年的发展历程,从研究内容、方式、深度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对人才和人才培养问题的认识也产生巨大转折。展望未来,我们应拥有坚定的理论与路径自信,以培养更多国家栋梁人才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