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0投入”风险代理模式:拿5000万砸知产维权,帮教培机构扫清盗版阻碍
我要出 5000 万做这个事情,组一个百人规模的团队,就想让我们和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好过一点!
众合集团合伙人
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知产侵权如同悬顶之剑,盗版课程、盗版书籍泛滥,不仅蚕食了机构的利润,更伤害着品牌声誉和正版用户的感情。“维权难、成本高、效果差”几乎是所有机构共同的痛点。作为法律教育领域的领军者,众合集团也曾深受其害。今天,我们有幸对话众合集团合伙人、众合国桓法律服务总经理张总,听他讲述源自“切肤之痛”的维权探索,以及如何通过模式创新,为行业找寻破局之路。
Q1. 众合集团在法律教育领域地位卓著,能否先带我们回顾一下集团的初心和发展脉络?
A: 首先,众合是以法律为根基的,我们最初的愿景就是做一个“法律产业集团”。法考培训是我们起家的业务,但我们绝不只是一家法考机构。我们从教育培训出发,自然会延伸到相关的法律服务。集团成立15年,所有的战略都围绕着这个“法律产业集团”的愿景展开。像后来拓展的法硕培训,现在也做到了不错的规模,成了集团另一个能“独立养家”的支柱,这背后其实就是集团化运作的结果。
Q2. 从教育到服务,成立国桓律师事务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步?
A: 可以这么说。众合影响了近千万的法律人,很多学员觉得我们课讲得好,老师厉害,自然也相信我们能打好官司。加上我们确实有丰富的专家学者资源,专业基础扎实,用户信任加上自身优势,成立律所就水到渠成了。国桓律所最初的定位主要是民商事和知识产权案件。其实当时想叫“众合律所”,但“众合”被注册了,只好另起了“国桓”这个名字。
Q3. 但后来又专门成立了众合国桓法律服务公司,聚焦知识产权维权。这背后有什么考量呢?
A: 没错,这确实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其实早在 2018 年,我们就开始通过集团内部的法务力量进行自身的知识产权维权,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但随着维权需求的增长和对行业现状的认知,我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内部力量是不够的,也无法惠及同样深受困扰的同行。两年前,集团业绩虽然达到高峰,但也明显感到了盗版带来的瓶颈。盗版问题对我们的伤害太大了,简直是“切肤之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更系统、更专业的行动。因此,2024 年我们正式成立了众合国桓法律咨询公司(下文简称“众合国桓”“众桓”),希望它能与国桓律师事务所交相辉映,不仅保护好我们自己,更能将我们多年积累的维权能力输出,助力广大客户维权兴业。

Q4. 盗版问题具体带来了哪些困扰?您用了“切肤之痛”这个词,听起来感受很深。
A:感受太深了!主要两方面:一是实实在在地“恶心”了正版用户,二是直接冲击业绩。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买盗版的反正也不会买正版。这话不全对。你想想,一个原本想买正版的用户,搜索时看到铺天盖地的盗版信息,价格只有正版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在利益驱使下,很容易就被带偏了,这是直接的客户流失。
更严重的是对正版用户的心理伤害。盗版有时恶劣到什么程度?几乎跟你发布正版内容同步!正版用户刚买完课,盗版那边就有了。而且,正版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学习心得时,算法可能还会把盗版信息推送到他们面前。每当他看到一次,内心就受到一次伤害,心态就会不好。他会觉得,“我明明做了对的事——支持正版,为什么总被这些信息干扰?”结果可能就是退班,或者影响后续复购,这对口碑和业绩的打击是致命的。
盗版团伙有多猖獗呢,我们发现有的盗版商甚至有自己的百度百科和官方网站,冠冕堂皇地介绍自己是“十年老店,诚信经营”。这简直就是“骑脸输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行动。
Q5.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众合是如何踏上维权之路的?听说过程异常艰辛?
A: 确实是一条“血泪铺就”的路,我们几乎试遍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
第一,找平台投诉举报。我们发现这基本是“治标不治本”。店铺可能短暂消失几天,但很快换个马甲又上线了,平台也不会给予实质性的处罚。
第二,向行政部门举报。比如扫黄打非、12345、市场监管这一类的。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效率太慢”。投诉一个链接,你要准备的材料、走的流程非常繁琐漫长,而且关键是“量无法变大”。你想一次性投诉他100个、1000个链接?不可能。所以这条路也走不通。
第三,动用刑事手段。我们在盗版图书方面尝试过刑事报案。得益于深耕法律多年,我们懂得如何快速固定证据、锁定目标并与各地公安沟通。加上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背景,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最多的一年抓获了上百名犯罪嫌疑人,对整个行业都起到了很强的威慑作用。
你看现在,社交平台上几乎没人敢明目张胆用“众合”的名义了,都改用拼音简写、谐音或者“某机构”之类的隐晦方式,这就是刑事打击带来的“威严”。但是,刑事手段毕竟依赖公权力,会受到警力、管辖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也不可能把所有侵权者一网打尽,更多是打掉典型“大案特案”,难以规模化、常态化。
每一次尝试背后,都是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实践,因为想法很简单,我们是做法律产业的集团,如果连自己的权益都维护不了,那还有谁能做到?所以就算再难,也要去尝试,去趟出一条路来!但现实是,这些零敲碎打的维权,难以撼动盗版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
Q6. 经过这么多尝试,你们发现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传统方式难以根治?
A: 核心症结就在于规模化!互联网环境下的侵权行为是海量的,可能是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目标。我们接触过一些客户,以前也委托过其他机构维权,但一问,可能一年就打十几个案子。那这压根儿就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知识产权维权这事,如果你的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就根本不会有“共振效应”,必须“以量取胜”,采用近乎“穷尽”的方法,才能实现阶段性成果。
而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恰恰在“规模化”上存在天然短板:
第一,传统律所模式。律所主要是“以人为主体”,一个律师或一个小团队跟一个案子,处理复杂个案是他们的强项。但你让一个律师一年处理几百个甚至上千个模式相对固定的维权案,这是不现实的。效率跟不上,成本也高得离谱。按时计费或按件付费的模式,面对这种需要大规模、持续投入的维权行动,足以让绝大多数机构望而却步。
第二,内部法务团队。虽然熟悉业务,但法务部门不可能无限扩张。一个培训公司养着庞大的法务团队,有十个法务,这算怎么回事?这不符合正常的公司运营逻辑。
痛点如此清晰,传统路径又难以走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Q7. 所以,众桓的诞生,就是为了专门解决这个“规模化维权”的难题?
A:完全正确。我们深刻理解行业痛点,也清楚传统模式的局限。不夸张的说,“我们是培训行业里最懂法律的,也是法律行业里最懂培训的。”基于这种独特的定位,我们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众合国桓。它是采用公司化的运作和工程化的手段,专门为高效、规模化处理法律维权事务而设计的“特种部队”。目的就是利用我们自己趟出来的、被验证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帮助同行的兄弟姐妹们共同解决这个难题,让维权这件事变得可持续。

Q8. 众桓的核心武器,就是那个备受关注的“0投入、0损失”风险代理模式。当初是出于什么考虑设计了这个模式?
A: 这是我们破局的关键。创立众桓的本意,就是想帮助整个培训行业摆脱被侵权困扰的现状。但一个新事物要被市场接受,需要过程。我们希望客户能“以最低的成本来尝试或体验我们的服务”,所以决定“降低所有的门槛”。
具体来说就是:客户0投入,所有维权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括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保全费、执行费等,全部由我们众桓先行垫付。我们去取证、去起诉、去维权,只有最终帮客户成功拿到赔偿款了,我们才和客户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成。若未收获赔偿,则风险由众桓自行承担,客户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若收获赔偿款不足以支付案件成本,则风险亦由众桓承担,客户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客户0损失。
Q9. 除了常见的盗版侵权,众桓的服务还覆盖哪些领域?对于那些特别疑难复杂的案件,你们会如何处理?
A: 我们的定位是“培训机构的法律维权专家”。所以除了知识产权(著作权、商标权等),像企业合规、劳动争议、刑事打击甚至很多机构现在非常头疼的“网络水军”“黑公关”问题,我们都在处理,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至于疑难案件,我们非但不怕,反而“特别愿意去挑战”。为什么?因为众合集团深耕法律行业十多年,有非常丰富的法律专家和学者资源。我们认为,“每攻克一个难度大的案子,就意味着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数据库以及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又多了一种。”挑战难题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非常乐意接受的事情,我们也有这个自信,如果连我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行业内恐怕也难有更好的方案了。
Q10. 非常精彩的分享。最后,对于众桓的未来,您有怎样的期待?
A: 我们的愿景很清晰,就是利用集团十多年来在教育培训领域积累的法律事务处理经验,服务好整个行业,将众桓打造成“最懂中国培训机构的法律服务专家”。目前我们聚焦在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但我们已经看到客户还有各种各样的法律需求。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可能会将其提炼成标准化的服务产品推出来。我们会不断丰富产品线,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始终坚信一点:法律的问题,终究要用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帮助更多教培机构摆脱侵权困扰,安心发展。